索 引 号: 11371700MB285398X5/2023-10600 分  类: 政策问答平台
发布机构: 菏泽市农业农村局 成文日期: 2023 年 06 月 07 日
标  题: 菏泽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? 发布日期: 2023 年 06 月 07 日
公开方式: 主动公开
内容概述: 菏泽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?
  • 索 引 号:11371700MB285398X5/2023-10600
  • 分  类:政策问答平台
  • 发布机构:菏泽市农业农村局
  • 标  题:菏泽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?
  • 成文日期:2023 年 06 月 07 日
  • 发布日期:2023 年 06 月 07 日
  • 内容概述:菏泽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?

菏泽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?

字号:        

     浏览量:

答:根据《山东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(2021-2030年)》要求,菏泽市2021-203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,包括田块整治、土壤改良、灌溉排水、田间道路、农田防护、输配电、科技服务、管护利用等8个部分内容。

(一)田块整治

田块整治包括田块调整与田面平整。田块调整是将大小或形状不符合标准要求的田块进行合并或调整,以满足标准化种植、规模化经营、机械化作业、节水节能等农业科技的应用。田面平整主要是控制田块内田面高差保持在一定范围内,尽可能满足精耕细作、灌溉与排水的技术要求。

田块布置要根据地形地貌、作物种类、机械作业和灌溉排水效率等因素,合理划分和适度归并田块,确定田块的适宜耕作长度与宽度。田块的大小依据地形进行调整,原则上小弯取直,大弯随弯。田块方向应满足在耕作长度方向上光照时间最长、受光热量最大要求,田块建设应尽可能集中连片,连片田块的大小和朝向应基本一致。

田面平整以田面平整度指标控制,包含地表平整度、横向地表坡降和纵向地表坡降三个指标。通过客土填充、剥离回填表土层等措施平整土地,合理调整农田地表坡降,平整度不大于10cm,纵横坡降不大于1/500;改善农田耕作层,提高灌溉排水适宜性,农田有效土层厚度达到60cm以上,通体无明显的障碍层次,耕作层厚度达到25cm以上,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一般不超过8%。

(二)土壤改良

在农田灌排设施配套建设的基础上对现状农田开展土壤状况调查,采用工程、农艺、生物、化学等综合措施,进行土壤修复、改良和培肥。

土壤肥力要按照农业生产的技术要求组织实施,消除耕地障碍因素,培肥耕地土壤,提高主要农作物生长的适宜性,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创造基础条件。

通过轮作套种、秸秆还田、施用农家肥或商品有机肥、微生物肥料等逐步改良土壤酸化、盐渍化等障碍因素,培肥地力,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,调节土壤酸碱度,实施测土配方施肥,促进土壤养分平衡。

施用化学改良物质,改善土壤理化性状,减轻农业面源污染,土壤pH值宜在6.0~7.5(盐碱区土壤pH值不髙于8.5),土壤的有机质含量、容重、阳离子交换量、有效磷、速效钾、微生物碳量等其他物理、化学、生物指标达到当地自然条件和种植水平下的中上等水平。

(三)灌溉和排水

结合菏泽地区水利防洪排涝体系设防年限,正确选择农田灌排体系设计标准及建筑使用年限,因地制宜的选择农田节水灌溉模式,科学规划建设田间灌排工程,加强田间灌排工程与灌区骨干工程的衔接配套,形成从水源到田间完整的灌排体系,真正做到旱涝保收。

加强水源工程建设。按照大中小微并举、蓄引提调结合的要求,水源工程建设应按不同作物及灌溉需求实现相应的水源保障,水井、水泵、动力设备、输变电设备等配套率应达到100%。

按照“节水优先”的要求,因地制宜推广渠道防渗、管道输水灌溉等节水措施,支持建设必要的灌溉计量设施,提高农业灌溉保证率和用水效率,构建灌排并举的现代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体系,斗渠以下渠系水利用系数应不小于0.80;井灌区采用渠道防渗的渠系水利用系数应不小于0.85,采用管道输水的水利用系数不应小于0.90;水稻灌区田间水利用系数应不小于0.95,旱作物灌区田间水利用系数不应小于0.90。井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应不小于0.80,渠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不应小于0.70。

渠灌区的末级渠道宜进行防渗处理,配套和改造渠系建筑物,其使用年限应与灌排系统总体工程相一致。提水灌区、井灌区采用管道输水,布设输水管道及配套设施,质量保证年限不少于15年。

排水沟要满足农田防洪、排涝、防渍和防治土壤盐渍化的要求,质量保证年限应不少于10年。排水沟布置应与田间其他工程(灌渠、道路、林网)相协调。根据作物的生长需要,无盐碱防治需求的农田地下水埋深不少于0.8m;排涝农沟采用排灌结合的末级固定排灌沟、截流沟和防洪沟,应采用砖、石、混凝土衬砌,长度宜在200~1000m之间。斗沟长度宜为800~2000m,间距宜为200~1000m,斗沟的间距应与农沟的长度相适应,宜为200~1000m。

建成后,田间灌排系统完善,节水工程措施配套,输、配、灌、排水及时高效,井灌区灌溉保证率达到75%以上,其它灌区灌溉保证率达到50%以上,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达到5~10年一遇,1~3d暴雨从作物受淹起1~3d排至田面无积水。

(四)田间道路

按照有利农机作业、农产品运输的原则,优化机耕路、生产路布局,合理确定路网密度,整修和新建机耕路、生产路,机耕路宽度一般为4~6m,生产路宽度一般不超过3m。合理配套建设农机下田坡道、桥涵、错车道和末端掉头点等附属设施,提高农机作业便捷度。倡导建设生态型田间道路,因地制宜减少硬化路面及附属设施对生态的不利影响。

建成后,田间道路通达度达到100%,满足农机作业、农业物资运输等农业生产活动的要求。

(五)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

根据因害设防、因地制宜的原则,对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进行合理布局,与田块、沟渠、道路等工程相结合,与村庄环境相协调,完善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。

农田防护包括农田林网工程、岸坡防护工程、沟道治理工程等措施。风沙区农田防护林网密度一般占耕地面积5%~8%,干热风等危害地区为3%~6%,其他地区为3%。一般农田防护林网格面积应不小于300亩。主防护林带应垂直于当地主风向,沿田块长边布设;副林带垂直于主防护林带,沿田块短边布设。林带应结合农田沟渠配置。林带间距,一般林带间距约为防护林高度的20~25倍,主林带宽3~6m,栽2~3行乔木,1行灌木;副林带宽2~3m,栽1行乔木,1行灌木。

生态环境保护包括绿色农药、绿色防控设备等。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,尽量减少农药使用,使用无公害绿色农业,并严格控制农药使用量。运用理化诱控技术和科技手段控制病虫害,设置虫情测报灯、性诱测报系统、杀虫灯、黏虫黄板、盒式诱捕器等绿色防控仪器设备。

(六)农田输配电

农用供电建设包括高压线路、低压线路和变配电设备,合理布设弱电设施,为泵站、水闸、机井、计量设施、信息化工程以及其他农田建设必要的工程,如田间定位监测点配套设备和设备、农机具、水电计量设施等提供电力。

输配电设施布设应与田间道路、灌溉与排水、林带等工程相结合。低压线路宜采用低压电缆,应有标志,地埋线应敷设在冻土层以下,且深度不小于0.7m;变配电设施宜采用地上变台或杆上变台,变压器外壳距地面建筑物的净距离不应小于0.8m;变压器装设在杆上时,无遮拦导电部分距地面应不小于3.5m,变压器的绝缘子最低瓷裙距地面高度小于2.5m时,应设置固定围栏,其高度宜大于1.5m。

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现有农田电力设施按照统一标准整合,实现农田机井、泵站、水闸等供电设施完善,电力系统安装与运行符合相关标准。

(七)科技服务

建立髙标准农田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,跟踪监测耕地质量变化情况,推广免耕少耕等技术措施,保护和持续提升耕地质量。推进数字农业、良种良法、科学施肥、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农业科技应用,科学合理利用高标准农田。建成后,田间定位监测点布设密度符合要求,农田监测网络基本完善,科学施肥施药技术基本全覆盖,良种覆盖率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明显提高。

(八)管护利用

全面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信息统一上图入库,实现有据可查、全程监控、精准管理、资源共享。

在项目实施前后及时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。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,按照“谁受益、谁管护,谁使用、谁管护”的要求,落实高标准农田管护主体和责任,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设施运行管护,健全管护制度,明确管护标准,落实管护资金,加强管护资金使用监管,研究制定高标准农田管护投入成本标准体系,对管护资金实施全过程绩效管理。及时修复损毁工程,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持续发挥效益。建成的高标准农田,要划为永久基本农田,实行特殊保护,确保高标准农田数量不减少、质量不降低。

 

打印 关闭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