巨野:高标准农田建设激活乡村振兴“新引擎”
巨野县以智能监测站、水肥一体化等科技手段精准“把脉”农田,智慧农业为春耕备耕助力赋能,也为乡村振兴激活“新引擎”。 如今,一幅“旱能灌、涝能排、生态优、产量高”的现代农业新画卷徐徐铺展。
在巨野县龙堌镇高标准农田,得益于物联网“四情”监测站,种粮大户陈雷可以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农田的土壤墒情、病虫害情况、苗情及气象情况 ,足不出户便能精准施策 ,让春耕春管更智能、更高效。
巨野县种粮大户陈雷:“手机上有APP,需要施肥了,需要浇水了,特别是有虫害的时候,基本上都能检测到,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。 平均亩产量能提高150-200斤左右。管理成本上,包括人工成本包括节约时间上相比之下每亩地比以前都要省200块钱左右。”
巨野县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全国粮食生产基地,现有耕地133万亩,2024年粮食总产量达13亿斤。为实现"稳面积、提单产、增总产"目标,龙堌镇 以破解耕地碎片化、资源利用率低等难题为突破口, 推进土地集中连片整治,优化农田基础设施布局。如今, 从智能监测站到水肥一体化设施, 科技化、系统化的农田设施网络全域覆盖,为粮食稳产增产筑牢根基。
巨野县龙堌镇四级调研员贾景波:“建设了四情监测站、肥水一体化项目,布局高标准机井。通过路网、水网、人网三网融合,方便了老百姓下地干活的出行,解决了汛期排水的问题,提高了路肩的利用价值。大田地这些农作物旱能浇、捞能排,极大地提升了土地产出率,实现了我镇农业的高产高效。”
通过实施农田基础设施提档升级,龙堌镇高标准农田项目已累计建成4.1万亩, 分阶段推进土地整治、道路硬化及设施配套工程, 共修建村间道路32公里、桥涵165座,机井482眼及配套电力管网,同步建成引水泵站2座。建立“受益主体日常维护+村级兜底解决”的长效管护机制,实现农田设施建成一片、管护一片、利用一片。
巨野县龙堌镇党委副书记马钦:“我们坚持全方位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,突出抓好耕地保护、地力提升和高效节水灌溉等,不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,筑牢农业生产‘压舱石’,确保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。”
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推进的同时,土地整合与规模化经营也迈出关键步伐。巨野县田庄镇栾官屯村 通过引入技术力量,破解土地碎片化难题。该村过去每户土地分散在多个地块,机械化程度低,亩均年净收入不足千元。如今, 依托无人机精准施肥、微生物拌种及水肥一体化技术,土地实现成片规划,基础设施全面升级。农民既能获得稳定租金,又能就近务工 ,实现“双份收益” 。
巨野县田庄镇党委书记宋阳:“我们将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突破口,通过‘入股分红’‘流转经营’‘统耕统种’等模式吸引农户参与土地整合,持续推动土地由零散向集中转变;同时,加大政策、资金、金融配套落地,补齐农田基础设施‘短板’,推动农业节本增效,做活做好土地这篇大‘文章’,守好粮食安全的‘责任田’。”
近年来,巨野县持续在改善农田基础条件、提升农技支撑能力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等方面下功夫。2019年以来,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43.6万亩,总投资7.5亿元 ,覆盖16个镇街、412个行政村 ,惠及群众11万户, 重点实施机井、桥涵、扬水站及道路等设施建设。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, 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,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持续增强,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。
巨野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、局长张天栋:“我们打造了从良种繁育、规模种植到产业化发展的粮食全产业链模式,将智慧科技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度融合,构建起麦田智能化高效春管体系,实现‘节水节肥、实时监测、科学管护、减损增效’的目标。 下一步,我们将围绕农资保供、技术指导、生产服务等环节精准发力,坚持因苗施策、分类管理,搭好丰产架子,全力以赴夺取夏粮丰产丰收。”
(记者:李钰淇 )